香车宝马红尘滾,不抵胡琴弦上音。
唱京剧,别的乐器可以没有,但唯独不能没有京胡。
京胡,在古时被称为胡琴,或者“二鼓子”。
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自清乾隆五十年改制传统胡琴至今为止,已经有了足足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若有机会听到高手演奏京胡,那可真是堪称人生一大乐事了,这一把二尺多长的弦乐器在高手手中,仿佛有了独特的魔力,快则如夏雨晚来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慢则如春水初盛,微风拂面,波澜不惊。
哀则如天涯人断肠。
怒时便要把阑干拍遍,一腔豪情,化作夕阳血。
不过今天猫扑君要带大家认识的这位民间高人,却不只是一位演奏方面的高手,更是一位潜心研究多年京胡制作的制胡匠人。
他就是聊城铁塔路运河畔,紫竹林京胡琴社的老板——贾国民。
▲藏身在运河边上的紫竹林京胡琴社,店面虽小,但屋里大有门道。
祖籍是京剧艺术之乡临清的贾国民在很小的时候就对音乐有着丰富的兴趣,他8岁时便会吹笛子、吹唢呐。
工作后,贾国民从事与音乐毫不相干的会计工作,但一有时间,他就会参与各种京剧演出活动。
后来因为一次因缘巧合,贾国民接触到了葫芦丝,他深深地被葫芦丝极具特点的声音所吸引了,可那是聊城并没有买葫芦丝的地方,贾国民决定自己做一个葫芦丝,也正是从他亲手制作葫芦丝的那一天起,一个音乐爱好者的工匠之心,觉醒了。
▲贾国民的制作工具贾国民做了一段时间的葫芦丝时,也没有落下自己热爱京剧的爱好。
他和京剧票友接触多了后发现,京胡常常会出现皮子“跳井”、马尾断裂等问题,但聊城没有修京胡的,一遇到问题,票友们就要跑去北京济南修理,很麻烦。
抱着“别人不行,我来做”的精神,2010年,贾国民正式投入到了京胡的学习和制作之中。
在制作京胡之前,贾国民已经有过很多制作民乐器的经验了,在他的心中,对于乐器的制作慢慢的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制成,而是时时刻刻都在考虑着怎样才能做出最出色的民族乐器,为了达到心中的目标,贾国民日日夜夜熬在琴社里反复琢磨制琴的方法。
▲贾国民熬夜在琴社制作京胡看似简单的京胡,除了琴轴、担子、音筒、弓子和琴弦,几乎就没有神秘部件了,但手工制作起来,却非常讲究,用琴师贾国民的话讲,那是纯技术活。
▲在乐器的制作过程中,所有部件的尺寸都要精确到毫厘,不然最终音色就会大打折扣。
从选材开始,需要七十多道工序,制作工具包括车床、钻床、锉、刻刀、卡尺等几十种。
制作过程中,选材、烤料、校圆、调直、钻孔、扎线、配筒、开凤眼、蒙皮子、做琴码每一道工序都决定着京胡的优劣。
用来制作京胡的材料也非常讲究,其中最重要的材料当属蒙皮。
古时制京胡多用蟒皮,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审美品位的变化,京胡蒙皮的材料大多变成了乌梢蛇皮,对于贾国民来说,无论是制皮的材料还是工艺,都必须精益求精,才能对得起京胡爱好者们对他的信任。
▲贾国民工作室里用于制作京胡的材料。
每当制成一把京胡,为了试一试音色,贾国民都会先拉上一曲,对于贾国民来说,当一把经过千锤百炼的京胡在琴师手中拉出婉转动听的音色就是他最大的享受。
▲贾国民用来给京胡试音的谱子▲贾国民手工制作的京胡随着时代的发展,热爱传统京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京胡的手工制作工艺,也越来越无人问津。
在中国很多地方,京胡的制作技艺已经失传,一间间琴社在各地的古城巷子里慢慢消失。
京胡制作工艺复杂,学习制作周期长,还要求制作者懂得木艺音律,收入也实在谈不上多么优渥,可想而知,在一切向钱看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对这产生兴趣并且坚持下来。
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灯红酒绿的现实社会角落里,一个又一个的传统手艺因为无人问津而慢慢消失,只剩下像贾国民一样的有情怀的手艺匠人在默默坚持,在这条继承传统之路上渐行渐远,道阻且长。
地址:聊城铁塔路运河畔紫竹林京胡琴社「猫扑聊城」聊城最大的全媒体平台查看更多信息,请微信搜索「猫扑聊城」公众微信进行观看。
如果您有什么想说的请在本文末留言,留言必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