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国元证券,张世杰)1.OLED率先在中小尺寸渗透率持续提升,国内有望占据主导地位1.1.OLED行业蒸蒸日上,率先在中小尺寸领域得到广泛应用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是一种电致发光器件,按照驱动方式不同可分为:无源驱动(PMOLED)和有源驱动(AMOLED)。
其中,AMOLED是目前OLED屏幕的主流技术,主要应用于手机、电视、电脑、平板、VR、车载显示等场景。
AMOLED虽然工艺较为复杂,但其驱动电压低、发光元件寿命长,适合应用在高分辨率面板。
PMOLED结构较简单、驱动电压高,适合应用在低分辨率面板上,如手环、智能手表等。
据统计,手机是OLED最大的下游应用终端,占比达73%。
整体上讲,OLED的产业化工作已经开始,其中单色、多色和彩色器件已经达到批量生产水平,大尺寸全彩色器件目前尚处在产业化的前期阶段。
OLED是继CRT与LCD之后第三代显示技术,多种维度优势显著,驱动行业迅速增长。
AMOLED面板的每个像素都可以连续且独立的驱动发光,不需要背光模组,相对于上一代TFT-LCD面板具有更薄更轻、可弯曲、色彩对比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
近年来,随工艺改进,AMOLED显示面板在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成本得到了有效把控,这也进一步提升了AMOLED的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比持续提升。
据Omdia预测,2021年全球平板显示市场规模约为1571亿美元,AMOLED面板市场规模约为429.35亿美元,占比约27.3%,到2025年AMOLED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67.83亿美元,市场占比将提升至39.7%,CAGR达5.8%。
1.2.中小尺寸OLED:AMOLED显示屏已成主流,存量时代供应链降本需求持续智能手机:AMOLED显示屏已成主流,曲面屏及折叠屏手机应用扩大带动OLED市占率持续提升。
OLED具有轻薄、低功耗、高对比度、可弯曲的特性,特别适合应用在中小尺寸的移动终端领域,具有高分辨率的中小尺寸显示屏正在成为终端显示的必备OLED屏。
2017年,苹果开始在其旗舰手机iPhoneX搭载柔性AMOLED面板,成为手机市场大规模搭载AMOLED的开端;2019年,三星、华为进一步推出了折叠屏手机,而LCD受限于其器件结构,无法实现曲面屏和折叠屏的需求,未来随着曲面手机及折叠手机应用的不断扩大,AMOLED的市场占有率将持续增加。
据Omdia统计,2021年AMOLED在智能手机领域渗透率已达35.3%,到2023年有望进一步提升至42.5%,增长十分显著。
智能手机作为OLED最大应用市场,进入存量时代叠加价格下降,手机厂商更加重视成本把控。
随5G手机渗透率到达一定水平,智能手机创新迭代逐渐放缓,目前智能手机已经进入了存量时代。
同时,通过复盘旗舰机型历史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18-2020年各手机品牌旗舰机价格保持稳定或有小幅上升,随5G渗透率快速提升,市场竞争更加充分,苹果、三星、vivo等品牌旗舰机型均不同程度下调价格。
并且据IDC统计,5G手机2019年平均售价812美元,到2025年将降至416美元,降幅高达48.77%。
因此,未来手机对厂商将对成本更为敏感,成本把控需求更加迫切。
LCD向OLED显示系统的切换是导致智能手机BoM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目前OLED面板仍以韩系厂商为主。
据Omdia统计,2021年AMOLED在智能手机领域渗透率已达35.3%,到2023年将有望进一步提升至42.5%,是OLED下游最主要的应用领域。
以iPhone12为例,据Counterpointresearch分析,128GB的iPhone12的混合材料成本接近415美元,比iPhone11增加了21%。
其中,LCD向OLED的转变直接导致显示系统成本增加25.5美元,是成本的主要增加项。
目前中小AMOLED仍以韩系厂商为主,2021年国产智能手机OLED面板出货量仅占全球的17%份额。
与面板格局类似,OLED驱动IC目前也主要以韩系厂商为主,国内及台系IC设计厂商替代空间十分广阔。
智能穿戴:消费升级带来新增市场,智能穿戴需求应用广泛。
除手机以及TV之外,AMOLED还被广泛应用在智能手表、VR等设备之中。
在ARVR设备领域,AMOLED以其快速响应速度在ARVR眼罩等显示设备中备受青睐。
据Omdia统计,2026年VR/AR头显设备出货量将分别达0.82、0.05亿部,在VR领域OLED技术将凭借优异的性能对LCD技术进行替代,在AR领域,OLED技术将始终占据最主要地位。
2026年OLED显示屏将在VR/AR领域分别实现27.9%、37.6%的渗透率。
未来,伴随AMOLED技术不断进步,在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对于更轻、更薄、显示效果更优产品的青睐将带动原有显示面板的更新换代,AMOLED的应用也将持续扩大,进一步提升AMOLED产品未来的市场规模。
显示器件作为智能穿戴主要成本项,在价格及成本项较为敏感的智能穿戴领域,降本需求十分迫切。
OLED屏幕由于其清晰度高、亮度好、更轻薄等优势开始被可穿戴领域广泛接受并作为重要卖点之一以后,对于OLED屏幕成本的把控需求也逐渐被提上议程。
以AppleWatch6为例,据counterpoint统计,由于其搭载Always-OnRetinaLTPOOLED屏幕,使手表与上一代相比薄了0.3毫米,显示屏占到了整个设备BoM成本的比约13.2%,成为物料成本占比最高的部分之一。
而智能穿戴产品对价格更为敏感,所以降本需求将会更加显著。
1.3.中大尺寸OLED:当前渗透率较低,IT/TV领域有望接力中小尺寸推动OLED行业发展TVOLED:TV作为OLED另一重要应用市场,渗透率提升潜力巨大。
近年来,随LG、三星等公司陆续推出大尺寸AMOLED电视,2020年国内电视巨头小米、海信等也纷纷跟进,陆续推出AMOLED电视,小米公司更是基于AMOLED的特点推出透明电视。
带动AMOLED屏幕以高端电视领域为起点,出货量持续快速上升。
目前OLEDTV虽然出货量占比仍旧较小,LG和三星凭借其在OLED大尺寸面板产能及技术的优势,目前占据OLED电视终端的主要份额。
据Omdia统计,2022年OLEDTV渗透率仅3.4%,但增长十分迅速,到2026年OLEDTV渗透率将有望提升至5.0%,对应出货量0.14亿部,6年CAGR高达20.2%。
ITOLED:在笔电及平板领域,消费者对于产品使用体验的重视程度更高,因此具有更轻、更薄、显示效果更优等优势的OLED屏幕开始逐渐被主流厂商应用到旗舰产品中。
当前在IT设备中OLED渗透率还较低且主要在平板等中小型设备中,后面随着OLED技术的不断升级,产能不断扩张,笔电及PC台显等更大尺寸设备也将逐步采用OLED显示,带动中型及中大型OLED面板出货量的进一步上升。
据Omdia统计,2021年平板及笔电OLED显示屏出货量仅分别2.9、5.0百万套,渗透率分别1.8%、2.7%,到2029年预计平板及笔电OLED显示屏出货量将分别达到29.5、53.4百万套,以此计算,渗透率有望提升至10.2%、22.5%。
应用于IT及TV的更大尺寸OLED将接力智能手机成为未来OLED行业新的驱动力,也将带动OLED产业局重塑。
目前,具有中大OLED面板量产能力的厂商仍主要以韩系面板厂商LGD、三星为主,而苹果等下游消费电子具有引领作用的品牌也已经开始布局OLED屏幕在其中大尺寸的iPad、MacBook系列产品的搭载,后续OLED在各品牌中兴、中大型尺寸产品渗透率有望进一步加速,据Omdia统计,65”及以上OLED电视2019年占OLED电视出货量比例约37%,到2026年将有望提升至53%,也将带动下游面板厂加速更大尺寸OLED面板的产线规划和投资。
1.3.产能布局前瞻,国内OLED有望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已成为全球LCD产业中心,OLED厚积薄发有望快速实现弯道超车。
2020Q1,中国大陆厂商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与出货面积占比超过50%,其中京东方、华星光电分别排名全球第一和第二,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全球LCD产业中心,实现了对韩国厂商的超越。
目前以三星及LGD为代表的韩国OLED面板企业在产能上仍然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在OLED市场的份额快速提升,有望实现“后发先至”。
据韩国显示器产业协会报告,2016-2020年中国面板厂在全球智能手机AMOLED面板市场的场占有率从1.1%跃升至13.2%。
2017-2020年间,京东方在全球智能手机AMOLED面板市场占有率从0.1%大幅提升至8.8%。
不同于LCD产业发展中后期国内厂商才切入的情况,国内厂商在OLED产业发展前中期就已进入,在技术、产能以及市场上,都在快速追赶。
中国面板企业在LCD领域完成了对于韩国企业的超越后,OLED领域正在成为下一个全球显示行业的主战场。
虽然终端智能设备景气度有所下行,但目前OLED渗透率上升趋势仍未改变,据Cinno统计,Q421中国大陆OLED面板产线平均稼动率63%,环比上升11%。
总体来看,2021年OLED面板市场需求仍然保持景气,带动国内OLED产线平均稼动率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厉兵秣马,国内OLED面板主要厂商加速投资,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完成全面投产。
目前,中国新建及拟建的OLED产线已达到20条以上,国内OLED面板总投资也已超过万亿元。
京东方重庆工厂、福州工厂、天马武汉工厂、维信诺惠山工厂、信利眉山工厂都将预计在未来几年投产,随着上述产线的投产,中国企业在OLED市场的份额有望快速提升。
目前,我国新增OLED产线投资数量已经超过韩国新增投资数量。
据Omdia预测,到2026年,单看目前已公布项目,我国OLED面板产能有望占到49.04%,与韩系OLED面板厂商平分秋色。
未来,随中国OLED面板厂商的产能提升以及配套材料逐步实现全面国产化,我国显示面板企业有望在OLED领域快速追赶,实现第二次超越。
2.国内OLED快速发展,带动供应链国产化加速提升中国OLED显示面板行业迅速发展,进一步带动了OLED上下游各配套产业的同步发展。
目前,OLED领域正在成为下一个全球显示行业的主战场,随国内面板厂商在OLED行业的加速布局,京东方、维信诺等国内面板企业逐渐在全球OLED行业上占有一席之地,据Sigmaintell统计,三星依旧占据全球OLED面板80以上市场份额,而京东方、维信诺已分别占到全球OLED市场份额的3.6%、3.4%,超过了LGD2.8%的市占率水平。
并且,OLED面板原材料中取消了光学结构、液晶层与背光模组等,增加了有机发光材料。
因此OLED面板成本结构也与上一代LCD面板技术有极大不同,随着OLED面板厂商的产能提升以及配套材料逐步实现全面国产化,产业链上游企业将具有极大的市场空间。
综合比较成本结构,OLED面板上游产业链中设备、有机材料以及驱动IC领域具有更大弹性。
2.1.设备端:综合比较LCD和OLED面板制程,OLED面板生产工艺在新增设备中价值量最高部分为中道流程的蒸镀设备。
同时,蒸镀设备也是限制目前全球OLED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OLED蒸镀设备仍主要由日本佳能Tokki提供,据赛迪智库2019年统计,佳能Tokki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0%,补齐主要被三星包揽,OLED蒸镀设备一机难求已成为了限制国内面板厂商扩大OLED产能的重要原因。
随着国内OLED产能需求的不断扩张,蒸镀设备作为Cell端核心设备,下游面板厂也自下而上的积极布局推进其国产化进程。
目前,京东方子公司欣奕华已经在蒸镀设备国产化实现突破,并于2017年实现交付。
设备端受行业景气度及下游面板厂投资周期影响较大,因此其市场具有波动性。
受2020-2021年疫情扰动影响,下游面板厂商均在积极扩充产能,以应对所预期的“后疫情时代”中越来越多的远程办公学习需求所带来的对更大面板,尤其是IT面板,的产品需求。
叠加OLED行业发展仍处于中早期阶段,2020年OLED及LCD设备投资额高达183亿美元,后续伴随前期投入产能的陆续释放,以及面板厂商市场策略的调整,据Omdia预测,2023年全球OLED及LCD设备投资规模预计仅76亿美元。
我们认为,后续全球面板设备市场新增投资将逐渐转变为OLED市场设备为主,因此OLED面板特殊设备将具有更大弹性空间。
2.2.OLED有机材料:OLED有机材料是OLED面板制造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OLED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的领域之一,在OLED面板中成本占比较高。
根据NanoMarket数据,在手机OLED面板中,OLED有机发光材料的成本占比约为23%,由于大尺寸显示面板在器件结构上与中小尺寸面板有所区别,其拥有更多数量的电子传输层、空穴传输层和有机发光层,因此OLED有机发光材料在电视等大尺寸OLED面板中的成本占比超过40%。
随下游手机和电视OLED面板产线的投产和产能爬坡,OLED面板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上游OLED有机材料在手机和电视领域的市场也将持续快速扩张。
据Omdia数据,2019年全球OLED有机材料市场规模约10.91亿美元,2025年将增至29.3亿美元,CAGR高达7.9%。
我国在OLED行业起步较晚,但随国内厂商产能快速扩张,全球OLED面板产业的重心也将逐步开始向中国转移。
据智研咨询预测,到2025年,国产OLED有机材料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15.40亿元增至47.10亿元,CAGR达20.5%。
OLED面板各环节虽普遍存在降本趋势,但材料端降本压力最小。
以65”OLED电视面板为例,据Omdia统计,2022H1其材料成本项相较2021H1仅有4美元的略微下降,而其它成本项下降幅度达到了349美元。
目前,65”OLEDTV面板在成本方面距理想的目标成本(良率>80%)仍有近1.7倍的差距,拆分成材料成本与其它成本项看,材料成本差值仅1.5倍,且主要集中于降低量产损失带来的成本下降,而其它成本则与理想状态下有2倍的差距。
因此,OLED面板材料端的上游厂商受降本压力预计将会较小,有望成为OLED产业扩张最受益的环节之一。
目前我国在OLED终端材料上的布局相对薄弱,但在更上游的全球OLED中间体占据较高市场份额。
由于OLED终端材料的专利壁垒较高,是OLED材料产业链中盈利最强的环节,其行业毛利率高达60%-80%。
目前OLED终端材料主要生产厂商为UDC、德国默克、杜邦公司、出光兴产、LG化学、德山集团等国外厂商,国外厂商对于核心专利的限制造成了我国在“中间体-终端材料-面板”核心产业链国产化出现了断层,也制约了我国OLED显示面板行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国外专利逐步到期,OLED终端材料专利产品国产化完成从0到1的突破,也将为我国OLED终端材料及中间体厂商带来巨大机遇。
目前,我国从事OLED终端材料生产销售厂商主要有莱特光电、奥来德,从事OLED中间体生产的企业主要包括瑞联新材、万润股份、濮阳惠成等。
2.3.驱动IC:国内新型显示产业的快速发展,给产业链上游的OLED驱动芯片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从行业看,显示技术的升级与下游应用的拓展将推动显示驱动芯片市场持续增长,据Frost&Sullivan统计,2019年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出货量约156.0亿颗,预计2024年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出货量将达到218.3亿颗,CAGR高达7.0%。
目前,中国已经奠定了全球面板制造中心的地位,相应的大陆市场也成为全球驱动芯片主要市场,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受益于下游面板厂商在全球产业链中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OLED显示驱动IC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虽然中国目前成为了屏幕生产、出口大国,但屏幕驱动芯片,却主要靠进口,2019年京东方采购屏幕驱动芯片金额超过60亿元,其中国芯片占比不到5%,并且其中绝大部分仍以TFTLCD驱动芯片为主。
以智能手机AMOLED驱动IC为例,据Omdia统计,2022Q1全球OLED驱动芯片市场近70%份额由韩国三星电子以及LG集团子公司LXSemicon占据,国内OLED驱动芯片占比还处于较低水平。
快速发展的国内AMOLED产业对于实现驱动IC的自主化、完成产业链闭环的需求十分强烈。
受LCD驱动芯片价格降低影响,据Omdia预测,显示驱动芯片在2021年实现了一轮快速增长达到137.98亿美元后,行业收入规模预计将有所下降,到2029年预计行业收入规模将缓慢恢复到与2020年相近的79.72亿美元的水平。
但具体来看,以中小尺寸屏幕为例,OLED显示驱动芯片的盈利能力远高于传统的TDDI芯片显示驱动芯片,因此切入OLED显示驱动芯片领域也成为我国面板驱动IC厂商的重要战略。
当前我国显示驱动芯片产业玩家主要由两种类型的企业组成:一、传统LCD显示驱动芯片企业向OLED显示驱动芯片业务拓展这类企业以中颖电子、韦尔股份、天德钰(拟上市)、集创北方(拟上市)为代表,一般都具有较为深刻的产业链理解与上下游资源的积累,并且在LCD显示驱动芯片领域已经具有一定的行业地位,能够凭借前期的积累,快速扩充团队,切入到OLED显示驱动芯片领域中;二、海外OLED显示驱动芯片团队回国创业。
该类型企业一般在其细分领域具有极强的是技术研发实力和演进能力,能够凭借海外积累的丰富经验,结合国内快速响应能力以及成本优势,迅速获得市场认可,实现市占率的提升,这类企业中以晟合微为典型,其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FHD,FHD+及QWHDCASCADEOLED驱动芯片设计经验的设计公司,技术先进,市场认可度高。
3.重点公司3.1.莱特光电:覆盖OLED材料全生产链,打破国外寡头垄断实现材料端全产业链覆盖,与国内OLED面板产业共成长。
莱特光电采用从最上游OLED有机材料中间体开发、合成、到后端的升华前材料制备及终端材料生产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具有优秀的快速响应以及成本控制能力。
公司OLED有机材料包括OLED终端材料及OLED中间体,为国内主要的OLED面板厂商京东方、华星光电、和辉光电等客户进行OLED终端材料的批量供货。
公司在RedPrime材料方面打破了常年来被美德日韩等少数国家专利垄断,成为京东方和华星光电RedPrime材料的独家国产供应商,同时也是和辉光电平板系列RedPrime材料的唯一供应商。
3.2.中颖电子:AMOLED显示驱动芯片向前装市场突破公司是国内领先的MCU公司,锂电池管理芯片+AMOLED驱动芯片描绘新成长曲线。
公司在OLED驱动芯片布局多年,早在2015年就与和辉光电合作开发AMOLED驱动芯片,并实现了首个AMOLED国内量产产业链合作,目前芯颖科技是全球主要的PMOLED驱动芯片供货商之一,已经实现AMOLED手机面板驱动芯片量产,目前主要应用于前装市场。
3.3.韦尔股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超级平台型芯片设计公司公司致力于提供传感器解决方案、模拟解决方案和触屏与显示解决方案。
在智能手机、车载等领域,已经成功破局高端,且部分产品已走在全球先列。
在CIS核心业务外,公司积极打造半导体设计超级平台,通过加大模拟、射频功率自研,外延并购synapticsTDDI团队及深圳吉迪思,成功打造了“显示触控驱动+屏下指纹+外围模拟+射频+功率”的IC设计平台。
2021年公司TDDI产品在诸多一线手机品牌客户方案中陆续量产;公司OLEDDDIC产品将在2022年应用于智能手机客户产品方案中。
3.4.天德钰(拟上市):LCD驱动IC领先企业公司深耕显示驱动领域数十年,在智能移动终端显示驱动芯片、摄像头音圈马达驱动芯片、快充协议芯片、电子标签驱动芯片领域皆与知名下游终端客户取得了较好的长期合作,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在智能移动终端显示驱动芯片方面,公司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华为、小米、传音、中兴等手机及亚马逊、谷歌、百度等平板/智能音箱。
在智能手机领域,据CINNOResearch统计,2021年上半年国内显示驱动芯片领域,天德钰出货量占行业总出货量的比例约12%,排名行业第四。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
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